分享: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X

 

《脾胃论》第2版:脾胃病中医非物质文化遗产临床经典讲解

 


        《 脾 胃 论 》成 书 于1249 年,是中国医学史上“金元四大家”之一的李杲的代表作,也是优秀的中医非物质文化遗产,时至今日仍有着积极的理论和应用价值。李杲倡导脾胃学说,论述脾胃与元气的关系,阐明了脾胃在人体中的重要作用,留下了传世之作。《脾胃论》(第2 版)是金代李东垣著,由吴少祯编,柳长华、靳国印注,2020 年由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出版的著作。该书共分上、中、下三卷,上卷阐释脾胃生理特征及病理变化,论证治疗之法,是研究的基础部分;中卷围绕相关专题深入阐述,探讨脾胃与“百病”之间的关联,强调以脾胃为中心的治疗理念,并提供了补脾胃的方子及应用方法;下卷论述脾胃虚损对其他脏腑及九窍产生的影响。该书作为中医脾胃学说领域的基础与经典之作,延续了《内经》中关于胃气的论述,提出了脾胃为本的观点,为后世中医脾胃理论发展夯实基础,也成为中医领域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本书的要点是“以脾胃为中心看待疾病和养生,治病疗疾时刻不忘脾胃”,遵循“以脾胃为本”的理念,从中医学的视角畅谈脾胃与身体各器官之间的关系,脾胃与疾病及养生的关系,突出了脾胃的重要性,也从补脾胃的层面提供了治疗疾病、疗养身体的方法。中医认为,元气是生命之源。有了充足的元气,人才会健康。李杲认为,脾胃是人体之根本,这是延续了《内经》中关于胃气重要性的分析,将脾胃作为元气生发的源泉。一旦脾胃受损,意味着饮食水谷难以供养至全身,由此也会导致人的元气衰退,进而影响了身体健康,产生了各种疾病。本书中强调脾胃在人体运行中的重要作用,尊崇《内经》中“人以水谷为本”的宗旨,形成“人以胃气为本”的思想,有传统观念中“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思想沿承,并通过理论层面对脾胃生理病理特征的分析,夯实了脾胃学理论的基础。
        本书首先强调了脾胃对人体的重要性,进而提出“脾胃内伤,百病由生”,将脾胃内伤作为重要的致病因素。李杲认为百病源自脾胃,脾胃内伤之所以会导致出现各种病症,是因为脾胃虚弱、脾胃损伤都会导致元气不足,外邪入侵,致使人体运行不畅,形成疾病。书中将“内伤脾胃”的因素概括为饮食不节、劳倦过度、情志异常、外感邪气四种。从脾胃内伤的层面探究各类疾病形成的原因,可以对症下药,以补脾胃的方式来诊治疾病,保养身体。书中围绕气运衰旺、饮食劳倦、热中证等专题,深入阐释脾胃内伤与常见病症之间的关系,并进一步提供了各种病症的诊治原则,在补中益气汤、调中益气汤方子的基础上,结合不同病症,适当调整诸方的配伍,以适用于不同病症,实现治病补气的效果。从病机理论切入,倡导培补脾土、潜降阴火的治疗思路,建构形成了完整、系统的脾胃内伤诊治及脾胃保养的应用体系。
        本书以临床诊疗为落脚点,立足临床实际,着眼中医原理,从脾胃学的基础知识着手,解决实际中的问题,体现出了该书的应用价值。脾胃虚弱而发病,发病机理不同,临床治疗方法也有所差异。在补气补脾基础方子上有所调整、增减配方,可以适用于不同病症,从而帮助病患减轻痛苦、恢复健康。书中对常见的脾胃疾病进行了归类和整理,并通过详尽分析病理,形成了具体的治疗方法。比如胃痛、呕吐、泄泻等,都是常见的脾胃疾病,在治疗中既要有药物治疗,也应有对应的饮食调节方法,形成了系统完整的治疗体系,对中医临床实践展开具有积极的指导意义。学习《脾胃论》中的思想,不仅要领会书中所传递出的脾胃为本的理念,继承其中的实质内容,而且要灵活应用,掌握保养脾胃等组方的理论依据与加减变通之意义,以在临床中具体应用,拟定形成新方,实现传统中医在新时代的创新应用。
        除了对症下药,提出补脾胃的药方,以从源头上治疗疾病,本书的最后还从中医养生的层面,提出了保养脾胃、健康养生的补充说明。比如保养脾胃要注重日常饮食规律健康、生活起居避开邪气、避免过度劳累,要淡泊名利、少说话养气等建议。这些中医养生的观点时至今日仍有显著价值,对于现代人维持身体健康、科学保养身体,实现健康长寿等有积极影响。正是因为脾胃在人体生理、病理系统中有着重要意义,才应当注重保护脾胃,避免邪气入体,顾护脾胃之气,保持身体健康。
        在浩瀚如烟的中医学著作中《,脾胃论》有着较高的地位,是研究学习中医的经典作品,不仅为后世中医脾胃学说奠定了基础,而且是中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典型代表,彰显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也为现代中医临床实践展开提供了借鉴和指导。本书内容丰富、理论深厚、实用性强,既有系统的脾胃辨证论治理论体系,也有临床实践具体应用的科学方法。本书适合中医临床工作者、中医理论研究者以及中医院校的广大师生学习,以夯实中医理论,传承中医文化,使中医非物质文化遗产得以在新时代绽放新光彩。

        基金项目:广东省普通高校特色创新类项目(哲学社会科学)(项目编号:2019GWTSCX127)。

 

 

(供稿:陈兰,顺德职业技术学院烹饪学院)



诚聘英才 | 广告合作 | 免责声明 | 版权声明
联系电话:010-67113815
京ICP备19028836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