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ite this article as: Ju C, Wang H. Granulosa cell tumor in the vastus lateralis of the right thigh: One case report[J]. Chin J Magn Reson Imaging, 2022, 13(2): 103-104.本文引用格式:琚超, 王红. 右大腿股外侧肌颗粒细胞瘤一例[J]. 磁共振成像, 2022, 13(2): 103-104. DOI:10.12015/issn.1674-8034.2022.02.024.
[摘要] 本文为回顾性研究,符合我国医学伦理的相关规定,符合2013年版赫尔辛基宣言。患者女,52岁,汉族,自诉4个月前发现右下肢肿物,伴阵发性锐痛,持续数秒,生长缓慢,于2021年6月1日就诊于新疆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专科检查:患者右下肢可见大小约2 cm×3 cm突起物,触之质硬,活动度可,界限明显。实验室检查:C-反应蛋白73.72 mg/L。既往史:20年前,于地方医院诊断为“抑郁症”,现口服氯氮平。 |
[关键词] 颗粒细胞瘤;股外侧肌;大腿;磁共振成像 |
[Keywords] granular cell tumor;vastus lateralis;thigh;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
琚超 王红 *
新疆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影像科,乌鲁木齐 830011
王红,E-mail:wangh_xj@163.com
作者利益冲突声明:全部作者均声明无利益冲突。
收稿日期:2021-07-16 |
接受日期:2021-11-10 |
中图分类号:R445.2 R738.6 |
文献标识码:B |
DOI: 10.12015/issn.1674-8034.2022.02.024 |
本文引用格式:琚超, 王红. 右大腿股外侧肌颗粒细胞瘤一例[J]. 磁共振成像, 2022, 13(2): 103-104. DOI:10.12015/issn.1674-8034.2022.02.024. |
本文为回顾性研究,符合我国医学伦理的相关规定,符合2013年版赫尔辛基宣言。患者女,52岁,汉族,自诉4个月前发现右下肢肿物,伴阵发性锐痛,持续数秒,生长缓慢,于2021年6月1日就诊于新疆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专科检查:患者右下肢可见大小约2 cm×3 cm突起物,触之质硬,活动度可,界限明显。实验室检查:C-反应蛋白73.72 mg/L。既往史:20年前,于地方医院诊断为“抑郁症”,现口服氯氮平。
我院超声及影像表现:超声示右侧股外侧肌肌层内可见范围约38 mm×18 mm低回声区,距体表约10 mm,边界欠清,形态欠规整,彩色多普勒超声示其内可见动脉血流信号。超声诊断为右侧股外侧肌肌层内实性占位灶,考虑纤维肉瘤。右下肢MRI检查示右股骨远段股外侧肌内可见梭形异常信号影,边界欠清晰,大小约34 mm×19 mm,病灶部分层面与筋膜关系密切,T1WI、T2WI、T2WI-SPAIR、DWI呈等信号,周缘可见少许高信号,增强扫描后右股骨远段股外侧肌内结节灶呈明显不均匀强化,时间-信号曲线(time signal intensity curve,TIC)呈“缓慢上升型”(图1A~E)。MRI诊断为右股骨远段股外侧肌内占位性病变,考虑纤维瘤可能,请结合临床,除外其他。
手术记录:2021年6月9日在我院行右大腿肿物切除术,于右大腿外侧中段行纵行切口长约8 cm,切开皮肤、皮下组织,可见股外侧肌内一大小约4.0 cm×1.5 cm肿物,色泽呈灰白色,质地韧,术中可见肿物周围界限不清楚,仔细分离,切除部分肿物,上下延长切口3 cm,扩大切除股外侧肌。
组织病理检查:右大腿肿物考虑为颗粒细胞瘤(granular cell tumor,GCT),周围为横纹肌及脂肪基底组织,切缘干净,待做免疫组化协诊(图1F)。结合免疫组化结果,病变符合颗粒细胞瘤。免疫组化:S-100:(+),Vimentin:(+),NSE:(+);P63:(-),EMA:(-),CD68:(+);P40:(-),Ki-67阳性率约3%(图1G~H)。
讨论
GCT是由Abrikossoff于1926年首次描述的一种罕见的施万细胞来源的间充质软组织肿瘤[1]。GCT可发生在全身,通常发生在头颈部、躯干和上肢的皮肤或皮下组织、乳房和女性生殖器区域。GCT的好发年龄为17~59岁,分为三类:良性、非典型性、恶性。GCT通常是孤立病变,多为良性,大约2%为恶性,5%~10%为多发性病变[2]。
目前国内外关于大腿肌内GCT的影像研究报道较少[3, 4]。本例患者为52岁女性,位于GCT的好发年龄段。MRI表现为股外侧肌内可见梭形异常信号,与肌肉走形相一致,边界欠清晰,T1WI呈稍低、等信号,T2WI呈等信号,压脂像呈等、稍低信号,考虑信号可能与病变内的纤维成分有关。该病变未见明显包膜,周围可见少许高信号,提示病变周围存在水肿,这可能与炎症反应及淋巴细胞浸润有关。增强后病灶呈明显不均匀强化,TIC呈“缓慢上升型”,病灶与周围肌肉间隙分界不清,提示可能侵犯周围组织。结合组织病理,免疫组化S-100:(+),Vimentin:(+),NSE:(+),CD68:(+),支持施万细胞学说来源,Ki-67阳性率约3%。因此,此肿瘤应诊断为非典型性GCT。
骨骼肌内GCT需要与以下疾病鉴别: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纤维肉瘤、滑膜肉瘤、神经鞘瘤等。(1)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是一组来源于间叶组织的恶性肿瘤,包括组织细胞、成纤维细胞、E细胞和黄色瘤细胞,α1-AAT、α1-ACT是肿瘤性组织的良好标志物,对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有一定诊断价值,其好发于四肢,是老年人最常见的软组织肉瘤之一。MRI表现无特异性,T1WI通常呈低信号,T2WI呈高信号,但信号可不均匀,可有坏死、囊变,有硬化及钙化时呈低信号,增强后表现为明显不均匀强化。(2)纤维肉瘤好发于中老年人,肿瘤位置多表浅,常紧贴肌膜,具有一定特征性,肿瘤内成分复杂,有梭形成纤维细胞、结缔组织和胶原纤维组成。MRI上病灶表现为T1WI稍低信号,T2WI高信号,其内信号不均匀,增强后呈不均匀强化。(3)滑膜肉瘤起源于具有向滑膜组织分化潜能的间叶细胞,多位于关节附近,其内常见形态不规则的囊变和出血,肿瘤钙化常见,常侵犯骨质。MRI上肿瘤信号不均匀、瘤内有间隔、T2WI/STIR瘤内结节状高信号,结节呈大小近似的“鹅卵石”状,其间存在“网隔”状低信号间隔,间隔为多个瘤结节间残存的或增生的纤维组织,瘤周有浸润。增强后间隔明显强化,而“卵石”样结节不强化或轻度强化。(4)神经鞘瘤可发生于全身各个部位,大体表现为有完整包膜的、浅黄色圆形或卵圆形肿块,轮廓清晰,可以有囊变,出血,坏死少见。镜下可见包膜分三层:纤维层、神经组织和移行组织,可见施万细胞及成纤维细胞。MRI上病灶在T1WI上多呈略低或等低信号,T2WI上呈高信号,发生坏死囊变者,信号不均匀,增强扫描实性部分可有轻中度强化,坏死囊变部分无明显强化。
该患者术后两个月随访,无不适,无复发征象,预后良好。
目前,GCT的主要治疗手段为手术切除,对于GCT,接受放化疗的患者较少而且不敏感。GCT在软组织中没有明显的包膜,并且存在一定的侵袭性,因此,为了防止复发,在手术中除要完全切除肿瘤外,还需要扩大切除至未被侵犯的区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