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ite this article as: JIANG L Z, BAI Y P, ZHANG J. Malignant rhabdoid tumor of the mediastinum: One case report[J]. Chin J Magn Reson Imaging, 2024, 15(1): 168-170.本文引用格式:江林臻, 白玉萍, 张静. 纵隔恶性横纹肌样瘤一例[J]. 磁共振成像, 2024, 15(1): 168-170. DOI:10.12015/issn.1674-8034.2024.01.027.
[摘要] 本研究为回顾性研究,遵守《赫尔辛基宣言》,并经兰州大学第二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免除受试者知情同意,批准文号:2023A-356。 |
[关键词] 纵隔;横纹肌样瘤;磁共振成像;影像学诊断;病例报告 |
[Keywords] mediastinum;rhabdoid tumor;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imaging diagnosis;case report |
江林臻 1, 2, 3 白玉萍 1, 2, 3 张静 1, 3*
1 兰州大学第二医院核磁共振科,兰州 730030
2 兰州大学第二临床医学院,兰州 730030
3 甘肃省功能及分子影像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兰州 730030
通信作者:张静,E-mail:lztong2001@163.com
作者贡献声明::张静设计本研究的方案,对稿件重要的内容进行了修改,获得了甘肃省科技计划项目资助;江林臻起草和撰写稿件,获取、分析或解释本研究的数据;白玉萍获取、分析或解释本研究的数据,对稿件重要的内容进行了修改;全体作者都同意发表最后的修改稿,同意对本研究的所有方面负责,确保本研究的准确性和诚信。
基金项目: 甘肃省科技计划项目 21JR7RA438 |
收稿日期:2023-05-03 |
接受日期:2023-07-27 |
中图分类号:R445.2 R734.5 |
文献标识码:B |
DOI: 10.12015/issn.1674-8034.2024.01.027 |
本文引用格式:江林臻, 白玉萍, 张静. 纵隔恶性横纹肌样瘤一例[J]. 磁共振成像, 2024, 15(1): 168-170. DOI:10.12015/issn.1674-8034.2024.01.027. |
本研究为回顾性研究,遵守《赫尔辛基宣言》,并经兰州大学第二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免除受试者知情同意,批准文号:2023A-356。
患者男,16岁,自诉5个月前开始无明显诱因出现间断性颈部疼痛,可自行缓解,2个月前开始出现双上肢麻木,手指麻木明显,自觉影响写字、抓持等精细动作,以“脊髓肿瘤”收入院。专科查体:双上肢浅感觉减弱。入院第3天胸部增强CT示:后纵隔可见一不规则软组织密度影,边界清晰,大小约为7.0 cm×5.0 cm×4.1 cm,病灶内可见胸主动脉小分支供血(图1A)。入院第6天胸椎增强MRI示:胸5~7椎体左侧椎旁较大软组织肿块影,大小约6.8 cm×5.2 cm×4.1 cm,增强呈不均匀明显强化(图1B、1C),并向胸6~7左侧椎间孔延伸,致左侧椎间孔狭窄;胸6、8、10,腰4~骶1椎体水平椎管内多发结节状强化影(图1D),胸10水平脊髓及腰2椎体水平马尾神经强化;所示胸腰段硬脊膜、软脊膜明显强化。颈椎平扫及增强MRI示:延髓-颈2椎体水平脊髓背侧条片样T1稍低T2稍高信号影,部分突出脊髓生长,增强呈明显强化,范围约1.1 cm×2.0 cm×5.5 cm,软脊膜弥漫性强化(图1E~1G)。
后纵隔椎旁占位手术记录:胸腔镜下纵隔病损切除术,胸腔镜下探查可见左侧胸膜腔部分膜状粘连,分离粘连后在左侧后纵隔见大小约10.0 cm×8.0 cm×8.0 cm肿物,质韧,包膜完整,内呈鱼肉样改变。与左肺下叶粘连紧密,无法游离,打开纵隔胸膜,将肿物完整切除。术后病理示肿瘤细胞弥漫成片,核深染,异型性明显,核仁可见,部分胞浆红染明显,似横纹肌样(图1H)。免疫组化示CD99(+),Desmin(-/+),Vimentin(+),INI-1(-)(图1I),CKp(-),NKX2.2(-),S100(-),MyoD1(-),myogenin(-),ALK(-),CD30(-),WT-1(-),Syn(-),CD56(-),CgA(-),FLI-1(-),ERG(-),CD3(-),CD20(-),SALL4(-),CD117(-),Ki-67阳性细胞数30%;考虑肾外恶性横纹肌样瘤(extrarenal rhabdoid tumor, ERRT)。
颈段椎管占位手术记录:脊髓髓内病损切除术,全麻下剪开硬脑膜,硬膜下见延髓~颈3背侧一灰红色鱼肉样肿瘤组织,显微镜下见该肿瘤血供丰富,形态不规则,无完整包膜,部分与脊髓界限不清,肿瘤基底位于C3脊髓髓内,相邻脊髓被肿瘤挤压移位。术后病理示肿瘤细胞弥漫成片伴坏死,胞浆丰富,红染,核呈卵圆形,轻度异型性(图1J)。免疫组化示瘤细胞示S-100(-),GFAP(-),EMA(+),Vimentin(+),CKp(-),CD34(部分+),Bcl-2(-),h-caldesmon(-),Desmin(部分+),TLE1(+),STAT6(-),PR(-),Olig-2(-),Syn(部分+),NSE(-),CD99(+),HMB45(-),CD30(-),Ki-67阳性细胞数40%;考虑恶性横纹肌样瘤(malignant rhabdoid tumor, MRT)脑脊液播散。
随访结果显示患者小脑、脑干多发转移,预后差。
讨论 MRT是一种多发于婴幼儿和儿童的罕见的高度恶性肿瘤,好发于肾、软组织及中枢神经系统[1]。MRT的真实发病率尚不明确,根据欧洲数据估计,每年每百万儿童中有0.1~0.5例[2]。肾外颅外恶性横纹肌样瘤(extrarenal extracranial rhabdoid tumor, EERT)是一种少见的、高死亡率的恶性肿瘤,其组织学形态与肾内恶性横纹肌样瘤一致,是MRT的一种分型。
MRT最初发现于婴幼儿肾脏,被命名为肾恶性横纹肌样瘤(malignant rhabdoid tumor of kidney, MRTK)。1978年BECKWITH和PALMER[3]将MRT从肾母细胞瘤中分出,命名为横纹肌肉瘤样癌,是肾母细胞瘤(Wilm's tumor, WT)的亚型。1981年HAAS等[4]未发现其与WT的相似特征,重新将其命名为横纹肌样瘤(rhabdoid tumor, RT)。1982年GONZALEZ-CRUSSI等[5]首次描述了ERRT。1987年出现了中枢神经系统的MRT报道[6]并于1996年被RORKE等命名为非典型性畸胎样/横纹肌样瘤(atypical teratoid/rhabdoid tumor, AT/RT)。EERT在随后几十年间屡见报道,分布部位也比原来更为广泛,有趋于人体中轴的倾向,大多位于头颈部、四肢躯干、盆腔[7]。
本例EERT位于脊柱旁后纵隔,肿块体积较大,内部无出血、钙化、囊变。肿瘤切除术后约2个月症状再发。原发于纵隔的EERT目前报道少见,国外文献也仅有个案报道[8]。有文献报道纵隔ERRT出现椎管侵犯现象[9, 10]和软脑膜转移[11],但该类报道数量较少。而本例EERT不仅发生部位为罕见的后纵隔,并且因其侵犯椎管导致脑脊液播散,在当前的文献中也鲜有报道,这提示我们在考虑脑脊液播散病灶时,不应忽视EERT。故发生于后纵隔的EERT,无论肿瘤科医生还是影像科医生,都需要提高认识,需与以下疾病鉴别:(1)神经母细胞瘤(neuroblastoma, NB),NB是儿童最常见的恶性实体肿瘤之一,CT上形态呈分叶状或不规则形,多呈浸润性生长,肿瘤内部密度多不均匀,可有坏死囊变或陈旧性出血所致的低密度区。相较于EERT,NB钙化发生率更高,较具特征,呈斑点状或不规则形。(2)横纹肌肉瘤(rhabdomyosarcoma, RMS),RMS是儿童最常见的高度恶性软组织肿瘤,通常体积较大,不均质。影像表现与EERT相像,但RMS通常无钙化。(3)神经鞘瘤(neurilemmoma),神经鞘瘤是后纵隔的常见肿瘤。CT上以低密度为主,MRI上呈T1低信号、T2高信号,增强扫描实性部分明显强化,可伴有出血、囊变,较大者常有含铁血黄素区域,较易与EERT区分。
EERT无特异性影像学表现,CT上多为不均质的混杂密度肿块,以等或稍低密度多见,肿瘤囊实性成分占多,且囊性与实性的边界不清,内部可有钙化、坏死、囊变、出血等表现。MRI上表现为混杂信号的肿块,T1WI上以等或稍低信号多见,T2WI上以高或稍高信号为主。瘤内钙化多表现为条片状、“细砂砾状”,沿着肿瘤边缘分布,并勾画出肿瘤小叶的轮廓[12]。这与MRTK的钙化表现相似,但MRTK可有提示包膜下出血和肿瘤组织坏死的偏心性“新月形”液体密度影[10, 13, 14]。因此,EERT的确诊“金标准”还是病理学检查[15]。EERT的肿瘤分期采取国际抗癌协会(Union for International Cancer Control, UICC)制定的TNM分期标准。临床分期由轻到重分Ⅰ~Ⅳ期。本文病例已有远处(脑脊液)转移,符合Ⅳ期诊断。
EERT本身病例罕见且临床试验缺乏,目前尚未形成标准治疗方式。大多数病患接受多模式治疗,如早期切除原发肿瘤,化学治疗,放射治疗等,一般术后化疗达到完全缓解后再行放疗。还可运用细胞抑制剂或靶向治疗等,运用大剂量的放化疗可以改善预后[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