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X
名家访谈
磨砺放射学科半世纪见证磁共振发展二十年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高元桂教授专访
谭志学 贺光军

DOI:10.3969/j.issn.1674-8034.2011.01.002.


[关键词] 放射学家;采访
[Keywords] Radiologist;Interview

谭志学 《磁共振成像》编辑部,100061

贺光军 《磁共振成像》编辑部,100061


中图分类号:R445.2 
文献标识码:A
DOI: 10.3969/j.issn.1674-8034.2011.01.002
DOI:10.3969/j.issn.1674-8034.2011.01.002.

       他担任放射科主任13年,组建了全军医学影像中心;他主编了我国第一部磁共振成像专著《磁共振成像诊断学》;他带领团队使用磁共振诊断了我国首例艾滋病。他就是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301医院)放射科高元桂教授,虽然高教授已退休7年,但他至今还谦谨、执着地工作在临床一线,坚持每天阅片和讨论病例依然是他退休后的主要工作。2010年11月15日上午10点,在解放军总医院磁共振成像中心,本刊记者有幸采访到了刚刚忙完工作的高教授。

       记者:早在1990年,您和您的团队就用MRI诊断了国内首例艾滋病患者,MRI用于诊断艾滋病有哪些优势?

       高教授:1989年301医院放射科刚刚装上第一台磁共振机器,放射科和超声科在同一层楼里,当时有一名男性患者反复肺炎、高烧已3个月余,多种药物联合治疗后不见好转,患者的免疫功能极其低下,但并未进一步做血清学检查。为了寻找确切的发病原因,临床医师建议为该患者行颅脑MRI检查。我记得非常清楚,那是一个周六的下午5点多,但已是下班时间了,磁共振室的全体人员加班给患者行颅脑MRI检查,监视器的MRI图像显示患者的大脑幕上、幕下多发圆球形病灶,在读博士李涛突然大喊:"艾滋病!"由于当时国内尚无MRI诊断艾滋病的相关文献,大家几乎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我仔细阅读了MRI图像后,立即翻阅了手头的文献资料,认为该患者的MRI表现符合艾滋病合并脑弓形体机遇性感染,在场的各位医师意见一致。由于疾病的特殊性,当天晚上医院即上报市卫生防疫站并抽血检验,血清HIV为阳性,确诊为艾滋病。5个月后患者去世,经严格的病理、病毒和细菌学检查,证实了MRI对死者生前的正确诊断。

       后来,我们总结该病例的MRI影像学特征,并结合国外文献资料,认为艾滋病合并脑弓形体感染的MRI表现为多发性,大脑半球、基底节区和丘脑易受累,病灶的形态多为类圆形。随着免疫水平进行性降低及存活时间延长,患者感染机会及并发症增多,常常侵犯多个系统,其中,呼吸系统和中枢神经系统最容易受累。上述患者反复肺炎表现极有可能是艾滋病合并脑弓形体感染同时合并肺部感染。因此,我认为MRI对艾滋病的诊断价值主要在于及时发现其并发症,如弓形体脑病、隐球菌性脑膜炎、颅内结核等,在敏感性方面MRI明显高于CT。再如,MR-DWI(全身弥散成像)一次检查就可以发现全身器官或淋巴结是否受累,其优越性不言而喻。当然,艾滋病的最终确诊还需由病原学或血清学证实,但作为中枢系统疾病一种重要的影像学检查手段,MRI能够为临床提供有价值的诊断依据,可以较为客观地评价疾病的发生、发展和转归,有助于临床医生对疾病早期诊断和合理治疗。

       记者:《磁共振成像诊断学》是您专著中的代表作,请您谈谈当时编写这部专著和问世的经过,它的主要内容和现实意义有哪些?

       高教授:1989年8月,301医院引进了第一台SIEMENS 1.0 T磁共振仪,11月1日正式开机。由于技术所限,当时的MRI仪器扫描速度还相当慢,检查1位患者大约需要40分钟,即使在这样的条件下,放射科全体成员怀揣着一股不干出一番事业不罢休的拼搏干劲,每天可以做20多个病人。通过两年艰苦卓绝的努力,我们积累了丰富的病例资料,这为后来出版《磁共振成像诊断学》一书奠定了基础。当时,国内还没有一部像样的磁共振成像方面的专著,为了填补这一空白,我决定联合放射科有关专家和医生出版《磁共振成像诊断学》。专家著书一不应该为了扬名,二不应该为了赚钱,我出版这本书的惟一目的就是希望让国内从事MRI基础与临床研究的医生充分了解国际MRI进展,掌握MRI技术和检查方法,让同行有一本可供参考的工具书。因此,在撰稿时我查阅了大量的国内外文献,并结合我们实际工作中的经验,把当时最前沿、最先进的MRI成像序列、扫描方法以及质量控制等方面的内容写进了这本专著。在撰写MRI原理部分书稿时,我遇到了许多困难,因为作为一名放射科医生,磁共振物理方面的知识非常欠缺,要把MRI原理写进专著并详细介绍,没有一定的工程物理学功底是绝对不可能做到的。因此,我反复阅读MR成像物理基础的有关资料,请教国内外多名从事医学物理与工程研究的专家。经过近半年的学习,我掌握了MRI成像的物理基础,并最终将此部分内容成功地融入这部专著中。我国著名的MRI物理学专家北京大学冯义镰教授告诉我未发现绌著在这方面有错误,这使我很受鼓舞。

       1991年7月31日,该书的初稿交给人民军医出版社,几经修改后于1992年初次印刷,但由于印刷质量出现了问题,我没有同意发行,所以拖延至1993年才正式出版发行,共109万字,截至2010年1月,该书已第11次印刷,总计发行达23000册。1995年该书曾获全国优秀科技图书二等奖,1996年至2004年被卫生部和中华医学会继续教育部指定为全国MR医师上岗培训和考试教材。国内不少中青年磁共振成像专家对我说,他(她)们是抱着我这本书进的磁共振,在我国磁共振成像学发展上,绌著能起点作用,我就很满足了。

       一部专著的出版离不开团队的协作和奉献精神,没有哪一部成功的著作是只靠一个人就能完成的,也是不可能的。《磁共振成像诊断学》仅仅靠我们三个主编(高元桂、蔡幼铨、蔡祖龙)同样是不可能完成的。当时,我作为科主任对科室各系统部位的负责人进行明确分工,谁搞哪个系统的工作谁就负责写哪部分的内容,要求每位负责人必须亲自动手扫描病人、阅片,不能交给手下的医生代做,这样就保证了内容的准确性和书稿质量。我主要负责磁共振物理基础与脉冲序列部分,蔡幼铨主任负责中枢神经系统,蔡祖龙主任负责胸部、心血管系统,骨肌系统由慧萍负责,梁燕、安宁豫、郭晓东、李涛等也承担了有关章节的撰写。他们每个人都为了完成这部专著牺牲了很多休息时间,倾注了太多的心血和汗水,因此,这部著作不是我个人的功劳,而是301医院放射科全体成员智慧的结晶。《磁共振成像诊断学》内容涉及中枢神经系统、胸心血管系统、腹部各系统、骨肌系统以及MRI物理基础、质量控制、对比剂、扫描技术等,可以说充分反映了我国MR临床应用的发展水平。此外,该书图文并茂,通俗易懂,集科学性与实用性于一体,可以说对不同层面、不同水平的放射科医生都有参考价值。

       记者:您一直倡导"医、理、工"结合的理念,医学影像学科建设中MRI又该如何真正实现"医、理、工"的结合?

       高教授:在放射设备和放射技术的基础研究与临床应用方面,中国的薄弱环节在于基础研究。因此,我们缺乏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成果,核心技术就会受制于人,许多高科技产品需要进口。当我们完全掌握进口设备的技术并使用成熟时,我们所做的工作别人早就做过了,所以我们发表出来的论文总是跟在别人后面。中国是人口大国,患病人数多,病例资源非常丰富,这为我们搞科研提供了优越的前提条件,但是,为什么至今国内影像设备的生产和科研水平还远远落后于国外?我认为主要原因是我们还没有充分了解仪器的基本结构、基本原理和性能,很难利用先进的设备做出高质量的图像,所以会影响诊断的准确性,也因此无法撰写出高质量的科研论文,医学影像学科的建设步伐也就放慢了许多。我们必须在增加基础研究投入的同时,走"医、理、工"相结合之路,综合运用现代医学工程技术研究成果,突破科研瓶颈,解决医学难题。

       科研创新要求影像科主任必须有创新意识,敢于实践,敢于引进工程技术人才。1996年301医院引进第二台磁共振时,我把"厂家必须与医院合作完成科研"作为引进设备的先决条件;其次,设备的软、硬件必须是先进的;最后,相对于其他厂家价格要优惠。鉴于合作方的积极性,我们最终选择了GE的设备,我要求他们必须提供给我一些WIP(在研究中)软件,而不能是完全商业化的软件,同时要求GE公司的工程师来我院一起搞科研。1997年招博士后时,我还特意录取了一名工学博士(PhD)和一名医学博士(MD)共同做课题。刚才提到过,在出版《磁共振成像诊断学》一书时,我也自学了许多有关MRI的物理基础和质量控制方面的知识。这些对于以后我们科室走"医、理、工"结合之路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记者:从医50多年,您承担了多项国家和军队重点研究课题,并培养了10多名博士,请简要谈一下您在科研立项和人才培养方面的经验?

       高教授:在我担任301医院放射科主任和党支部书记期间,曾经承担"九五"医药卫生攻关重点课题"缺血性脑血管病早期诊断和防治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存活心肌影像学检测的基础研究",均按时完成并结题。2001年,我指导的"弥散加权MRI诊断急性脑梗死的实验和临床应用研究"获军队科技进步三等奖,2002年"肝脏局灶性病变鉴别诊断的影像学研究"获军队医疗成果二等奖。总结在科研立项方面的经验:第一,科研选题必须有深度、前沿;第二,紧密结合临床,并且能够解决临床实际问题;第三,选题内容必须对医疗卫生保健事业长期有益,如冠脉MRI成像、小肝癌MRI等方面的选题。

       在培养人才方面,我的要求是全面,必须德才兼备才是合格的人才;另外,要鼓励学生创新,争取长江后浪推前浪,让自己的学生超越自己。在这里,我提出三点建议:一是学生有明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二是要有团队协作精神,能够发挥集体力量完成科研;三是要努力提高外语水平。1998-2002年,我培养的7名博士和博士后的论文共有23篇被RSNA和ISMRM所选中,其中3篇刊登在Circulation和JMRI。近3年,我科马林主任作为通讯作者有6篇论文在国外专业杂志发表并被SCI收录。新近收到的通知,马林主任被Investigative Radiology杂志聘为编委会成员。上述论文体现了他们的专业学术水平,也是对他们英语水平的肯定。

       记者:1993年,您参与创办了《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并任主编,在选题和选稿方面具有丰富的经验,您认为《磁共振成像》杂志对于科研成果的报道应该注意哪些?

       高教授:磁共振在整个影像学科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其在基础研究、功能成像、认知科学等领域的研究优势明显高于其他成像方法,具有非常广阔的应用前景。近年来,随着磁共振技术的发展和成像序列的创新,MR已经从物理学渗透到化学、生物、地质、医疗以及材料等学科,在科研和医疗中发挥了巨大作用。中国的磁共振基础研究与临床应用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磁共振成像》杂志创刊非常及时,抓住了契机。虽然创刊仅1年,但总体上我感觉做得非常有张力,内容和形式上均有所创新,这与戴建平主编的办刊思想和全体编委的共同努力是分不开的。在科研成果的报道上,我仅对贵刊提三点建议:①坚决杜绝论文造假,保证学术严谨性;②刊登的论文要有创新点和临床价值;③加强与国际大刊、名刊的交流与合作,积极吸纳他们的办刊理念和办刊经验。最后,祝愿《磁共振成像》杂志早日被国际权威检索机构收录,为国内MRI医生搭建一个全新的国际化交流平台!

       记者:非常感谢高老给予建议和鼓舞!相信在您和各位前辈的支持下,《磁共振成像》杂志一定尽快踏上国际化期刊的高速路。祝您至德延年,天保九如!

上一篇 在不断探索中前进
下一篇 中国医用磁共振产业和技术发展现状
  
诚聘英才 | 广告合作 | 免责声明 | 版权声明
联系电话:010-67113815
京ICP备19028836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