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X
视点聚焦
磁共振在中国
——2014年中华医学会放射学分会全国磁共振学术大会高峰对话纪实
陈喆

陈喆.磁共振在中国——2014年中华医学会放射学分会全国磁共振学术大会高峰对话纪实.磁共振成像, 2014, 5(S1):100-104. DOI:10.3969/j.issn.1674-8034.2014.05.S1.020.


[摘要] 中华医学会放射学分会第十四届全国磁共振学术大会于2014年6月27日至29日在湖南省长沙市成功召开。来自海内外的磁共振领域专家、学者通过这一平台交流和探讨磁共振成像技术及临床应用的经验和成果,积极推动我国医学磁共振事业的发展。6月26日,由美国医学科学院(IOM)外籍院士、中华医学会副会长戴建平教授主持的"磁共振在中国"高峰对话提前拉开了这一盛会的序幕。本次高峰对话中,7位业内著名专家就磁共振设备在国内产学研用各方面的发展进行了深入的讨论,在建立磁共振诊疗的标准化流程,推动磁共振研发和生产的本土化,针对临床需求开展前沿领域科学研究等问题上达成了共识。
[Abstract] The 14th Chinese Conference of Magnetic Resonance in Medicine was successfully held in Changsha, Hunan Province from June 27th to 29th, 2014. MR experts and scholars worldwide took this opportunity to exchange experience and new achievements in the field of MRI technology and clinical application, which will definitely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MR cause in China. On June 26th, Prof. Dai Jianping, the associate member of Institute of Medicine, vice-president of Chinese Medical Association, hosted the high-level dialogue with the theme of "Magnetic Resonance in China" . Seven key opinion leaders had a deep communication about the development of MR industry, academic research, scientific research and clinical application, reaching consensus on the normalization of MR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the localization of MR research and production, and the implementation of advanced scientific research based on clinical requirement.
[关键词] 磁共振成像;高峰论坛;标准化;本土化;前沿科研
[Keywords]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Summit;Normalization;Localization;Advanced Scientific Research

陈喆 西门子影像研究院,北京 100102

通讯作者:陈喆,E-mail: zhe.chen@siemens.com


收稿日期:2014-08-05
接受日期:2014-09-25
中图分类号:R445 
文献标识码:B
DOI: 10.3969/j.issn.1674-8034.2014.05.S1.020
陈喆.磁共振在中国——2014年中华医学会放射学分会全国磁共振学术大会高峰对话纪实.磁共振成像, 2014, 5(S1):100-104. DOI:10.3969/j.issn.1674-8034.2014.05.S1.020.

       中华医学会放射学分会第十四届全国磁共振学术大会于2014年6月27日至29日在湖南省长沙市成功召开。来自海内外的磁共振领域专家、学者在这一平台上交流和探讨磁共振成像技术及临床应用的经验和成果,积极推动我国医学磁共振事业的发展。6月26日,由美国医学科学院(IOM)外籍院士、中华医学会副会长戴建平教授主持的"磁共振在中国"高峰对话提前拉开了这一盛会的序幕。近200位国内外各大磁共振学会的领导和业内著名专家共聚一堂,共同展望磁共振的未来发展。出席的嘉宾有中科院院士、中科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研究员陈霖教授,中华医学会放射学分会(以下简称中放学会)副主任委员,北京协和医院放射科主任、本届磁共振学术大会主席金征宇教授,中放学会副主任委员、广东省人民医院放射科主任梁长虹教授;中放学会磁共振学组组长、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放射科主任、本届磁共振学术大会主席卢光明教授,中放学会磁共振学组顾问、北京安贞医院医学影像学专家张兆琪教授,中放学会磁共振学组顾问、山东省医学影像学研究所所长赵斌教授,中南大学湘雅三医院放射科主任、本届磁共振学术大会执行主席王维教授,中南大学湘雅医院放射科主任、本届磁共振学术大会执行主席王小宜教授,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放射科主任王霄英教授,《中华放射学杂志》编辑部主任高宏,海外华人医学磁共振学会主席杜一平教授,韩国医学磁共振学会主席Geon-Ho Jahng教授,韩国医学磁共振学会候任主席Bo-Young Choe教授,《磁共振成像》杂志社社长贺光军,以及由西门子(中国)有限公司医疗业务领域总裁吴文辉先生所带领的西门子医疗管理层。

       高峰对话以主持人提问的形式进行,从临床应用到科学研究,从政策支持到市场发展,戴教授前瞻性地提出了国内磁共振领域发展所要面对的各方面问题,并由磁共振领域内的几位学术带头人分别进行回答和阐述(图1)。

       戴教授首先针对临床中磁共振诊断流程较为复杂这一问题,就流程的标准化向北京协和医院放射科主任金征宇教授进行了提问。金教授表示近几年磁共振在国内的发展非常迅速,2010年到2013年之间,1.5 T和3 T磁共振的增速分别超过了40%和30%,覆盖了城乡二甲以上医院,这就对检查的标准化提出了要求(图2)。目前全国各级医院要建立区域化网络,实现病人信息的互通,但如果不能建立检查程序的标准化流程,就很难将图像从一个医院送到另一个医院进行会诊。在常规工作中,有一个统一的诊断和筛选疾病的流程,能使病患有更好的收益,使技术得到更好的发展。因此,国家卫生计生委和国家科技部组织了一个大型课题,力求建立影像检查和诊断的专家共识和指南,并最终形成一个行业规范。金教授也希望与会专家能积极参与这一课题,使标准化的工作更加深入人心。

       对于标准化的工作,戴教授补充道这不仅仅是满足医院对操作或扫描程序的需求,也能更好地适应国家医疗改革关于"精准医疗"的需求。之后他请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放射科主任王霄英教授也就磁共振诊断流程的改进发表自己的观点。王教授对标准化工作的必要性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只有建立了标准化的流程,才能从循证医学的角度对磁共振检查的临床价值和社会价值进行验证。"她同时认为医疗工作者应该更好地利用现有的先进设备和技术,结合学界先进的研究手段,在做好自己的临床工作的基础上进行高水平的科学研究。只有从原理上理解影像技术对临床有什么帮助,才能使医疗工作变得更有价值,为医疗事业做出更重要的贡献。"磁共振临床工作的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王教授最后总结说(图3)。

       在两位教授精彩的发言之后,戴教授再次强调了标准化的重要性。不仅仅要实现诊断流程和报告的标准化,更要将临床需求进行标准化,这也是实施"精准医疗"的一个过程。戴教授强调医学院的标准化影像教学非常重要,标准化工作需要建立在基于大数据的前瞻性多中心研究上。戴教授也对期刊杂志在标准化成果的推广方面提出了殷切的希望。

       戴教授的下一个话题从操作流程转向了对疾病的诊断。分子影像能从分子层面对病灶进行更早期和更精准的检查。接下来中南大学湘雅三医院放射科主任王维教授介绍了磁共振分子影像在肿瘤领域中的未来发展方向。王教授表示以往磁共振的分子影像研究主要是对靶向药物和对比剂的研究,但是这往往需要长期的试验才能应用于临床(图4)。他希望磁共振技术的研发单位能多与临床进行合作,通过对疾病模型的实验研究出一些特殊的脉冲序列和信号解读算法,解释人体内蛋白质、水分子等在细胞水平上的微小变化。磁共振序列可以作为技术应用于临床,相比于靶向对比剂研究,更能够加速磁共振分子影像的发展。王教授随后也对磁共振与PET的影像融合发展表达了自己的见解,他认为相比于CT,磁共振不仅仅能提供对象的定位信息,而且能够对PET的分子探针进行校正,在功能解释上与PET更好地互补,是一个大有作为的医学影像发展方向。

       CT图像主要展示了研究对象在时间序列上的动态结构信息。而磁共振能够提供更全面、更复杂的信息,不仅是结构信息,也能实现对病灶在功能上的解释。因此戴教授特别强调,不同于PET/CT,放射学界应以MR/PET来称呼磁共振与PET的影像融合。

       自从1971年CT第一次应用于临床至今,医学影像进入了"黄金40年"的飞速发展阶段,基于不同原理的先进影像技术层出不穷,极大地提高了临床对疾病的诊疗水平。而在这其中,对心脏病、肿瘤和脑神经疾病的诊断是最为基本的三类工作。

       脑神经疾病的影像检查是目前最热点的研究方向,接下来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放射科主任卢光明教授应戴教授的要求介绍了人脑连接组计划(图5)。人脑连接组计划的目的是使用不同的脑成像技术(主要是静态功能磁共振和弥散张量磁共振成像等)来绘制出不同活体人脑的功能、结构"图谱",并进一步研究脑神经环路的构造、大脑的网络属性、神经/精神疾病的根源等问题,是近几年最值得关注的科学领域之一,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投入了大量资金进行这项研究。

       目前中国的精神疾病人口超过了5000万,政府也对人脑研究给予了极大的资金和政策上的支持,科技部计划投入1000亿元用于神经科学的研究。而要做好这项工作,不仅需要神经学科、生理学科、心理学科、认知学科和影像学科等多学科的合作,而且也要依赖于影像技术的支持。卢教授希望影像设备的生产厂家能多提供如西门子Prisma这样具有技术革命性的仪器,使得脑神经疾病的研究上一个新的台阶。最后,卢教授呼吁更多的磁共振领域专家能参与这一具有重大意义的研究,真正解决脑疾病的诊断和愈后评估等问题。

       戴教授随后对磁共振在脑环路研究中的方法进行了总结,表示是磁共振为脑研究奠定了方法学和技术的基础。功能磁共振成像(fMRI)能检测人脑在执行相关任务时大脑皮质功能区的激活情况,是最有前景的脑功能研究手段;弥散张量成像(DTI)是目前在活体上测量水分子弥散运动与成像的惟一方法,利用组织中水分子扩散运动存在的各向异性来探测组织微观结构,能够显示神经的走向,提供了神经环路观察的可能性。fMRI与DTI的结合能提供人类脑神经系统的大量功能和结构信息,可广泛应用于神经系统疾患、神经外科术前准备和术后评价以及神经发育等领域。

       在临床和科研方面的讨论之后,戴教授将论题转向了"产业"这个更宏观的概念。就目前国内磁共振市场而言,三甲医院的设备拥有量已接近饱和,而在二级医院还有着广大的发展前景。这些医院对磁共振的需求相对较为基础,因此如何加快和深化磁共振设备的本土化、降低医疗成本就成了一个设备厂商所要面对的问题。

       海外华人医学磁共振学会主席杜一平教授对这个问题表达了自己的观点(图6)。中国作为现今磁共振设备的全球最大市场,病人量巨大,而且临床中磁共振检查所要面对的情况也具有一定的本土化特点。在欧美国家,一次磁共振检查往往需要40~ 50分钟的时间,而且费用超过1000美元,这对现今中国的病人数量和居民收入水平来讲是无法承担的。因此,磁共振设备的本土化是势在必行的趋势。作为一家外资企业,西门子在本土化工作上就先行一步,不仅仅在十几年前就实现了生产的本土化,更建立了本土化的科研团队,针对中国人疾病特点、医疗形式和经济情况,提供具有本土特色的的技术支持与服务。

       戴教授随后对杜教授的观点给出了补充。他表示医学影像设备的本土化反映了医疗改革"更可及、更平等"的要求,是中国市场的需要,也是国家未来扶持的一个重要发展方向。以西门子为代表的国际厂商已经通过在中国建厂和开展本地科研的方式,走在了正确的发展道路上。在中国劳动力成本上升的今天,国际厂商进行本土化生产的最主要原因是希望将在中国市场中学习到的经验推广到"金砖5国"等其它发展中国家中。而对于发展本土磁共振厂商,戴教授则分别对供需双方表达了自己的希望。一方面,厂商要注重自主知识产权和自主品牌的建立。另一方面,以三甲医院为首的设备使用方在引进高端设备完成科研任务的同时,也有责任去帮助本土厂商的磁共振设备的发展。

       戴教授强调,国务院关于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13)40号]文件表明,今后中国医学影像领域的一个发展方向是建立医学影像中心,促进本土化、产学研用结合。目前国内有上万家民营医院,通过建立分区域的医学影像中心,实现区域内的多家医院共用,这不仅是对资源配置的优化,也是磁共振等医学影像设备本土化的机遇。

       戴教授最后对磁共振设备的本土化前景表达了充分的信心,"本土化是成熟的,是有条件的,是国家的需求,是医疗改革的需求,也是整个中国梦的需求!"

       "西门子是如何引领磁共振技术创新的?",戴教授将高峰对话的最后一个问题提给了设备生产厂商的代表吴文辉总裁。吴文辉总裁表示西门子的创新始终围绕着"临床、运营、财务"这三个价值体系(图7)。在临床方面,从20世纪80年代在国内推出磁共振到现今的MR/PET和7 T技术,西门子的创新矢志不渝,为最前沿的、最有挑战的临床应用做出贡献。在运营方面,西门子关注如何简化医院的工作流程,创新的Tim超高密度线圈技术可以实现快速、高分辨成像,将扫描速度提高40%;而Dot智多星平台可以实现智能化的检查定位,可以使医生的工作效率提高30%。在提升财务价值方面,西门子已经在深圳建立磁共振生产厂12年,实现了1.5 T和3 T磁共振设备的本土化,降低了产品的成本。另一方面,西门子也结产学研为一体,积极开展与国内影像学界的科研合作,为解决本土的需求而创新。

       "只有符合客户价值的创新,才能得到客户的认可",吴文辉总裁最后强调西门子的创新离不开国内学会、医院和研究机构等各方面的支持,并对大家表达了诚挚的谢意。西门子会一如既往地通过创新做出更大的贡献,把磁共振技术更好地推向市场,让更多患者受益。

       "能够在正式的大会开始之前通过'对话’这种方式来进行头脑风暴,这本身就是一个创新,也是一个有益的尝试",高峰对话的最后,戴建平教授对本次活动给予了高度的赞赏(图8)。戴教授对积极参加并专心聆听的各位到场专家提出殷切希望,希望大家能在今后的工作中,也积极思考这些问题,共同推动磁共振以及医学影像学事业在中国的健康快速发展。

       西门子(中国)有限公司高级副总裁,医学影像和治疗集团总经理孔军博士表示此次高峰对话对产业界来说是一次激励、是一次引导产业布局和革新的重要会议(图9)。国家"973"计划首席科学家、中科院深圳先进研究院医工所所长郑海荣教授不无感慨地说:"此次高峰对话陈霖院士、周晓洪教授以及国际医学磁共振学会的世界各地业内顶尖专家都共同见证了中国的磁共振发展,并且是理工医、产学研用各界人士共聚一堂,相信会对今后的磁共振技术创新产生深远影响。"北京天坛医院放射科马军教授认为,今天的高峰对话具有"前瞻性、互动性、国际性"三大特点,作为影像科医生,我非常受益。《磁共振成像》杂志社贺光军社长评价说,此次高峰对话具有重要历史意义,将对我国医学影像学尤其是磁共振成像事业发展发挥重要推动作用!

       "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本次活动的主办方之一,西门子影像研究院总监陈喆博士(图10)引用伟人《沁园春·长沙》中的豪迈诗句来总结这次高峰对话。

图1  戴建平教授主持高峰对话
Fig. 1  Prof. Dai Jianping moderated the dialogue.
图2  金征宇教授
图3  王霄英教授
图4  王维教授
图5  卢光明教授
Fig. 2  Prof. Jin Zhengyu.
Fig. 3  Prof. Wang Xiaoying.
Fig. 4  Prof. Wang Wei.
Fig. 5  Prof. Lu Guangming
图6  杜一平教授
图7  吴文辉总裁
图8  戴建平教授总结
图9  孔军博士
Fig. 6  Prof. Du Yiping.
Fig. 7  Pressident Frank Wu.
Fig. 8  Prof. Dai Jianping made the conclusion.
Fig. 9  Dr. Kong Jun

上一篇 西门子磁共振本土化发展历程——西门子(深圳)磁共振有限公司总经理潘怀宇采访后记
下一篇 脑成像针刺研究的现况及未来
  
诚聘英才 | 广告合作 | 免责声明 | 版权声明
联系电话:010-67113815
京ICP备19028836号-2